民间的吉语“三阳开泰”,被主席拿来称赞我军著名的三位姓杨的将领,这就意义非凡了。细数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兵团级将领,恰好只有3位姓杨的将领,他们分别是杨得志、杨成武和杨勇。“三杨开泰”是一种巧合,也是一种必然,他们三人如果不是战绩突出,也不会被这样形容。
这三位开国上将,都是年少成名,在青年时期就深得中央领导人的喜爱,他们经常战斗在一个部队,相互配合,非常默契。在长征途中,他们英勇作战,擦出了著名将星的火花。当时,杨得志担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,杨成武担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,杨勇担任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政治委员。这三个团都是中央红军的主力团,是红军的王牌团。
他们三人能够在红军中的王牌团担任主官,可见其突出的战功了。在长征途中,党中央多次面临着生死考验,他们担负着保卫党中央的重任。在一次次艰险战斗中,他们总能够率领部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,为长征的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。那么,“三杨开泰”中谁的战绩最显著?
他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南洋桥(今属株洲)三望冲一个铁匠家庭,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0年起,他担任红4军第11师通信警卫排排长、特务连连长、炮兵连连长,参加了文家市、吉安战斗和中央苏区反“围剿”作战。1934年10月,率军参加长征,在途中担负前卫和先遣任务。曾指挥红1团强渡天险乌江,全歼嵩明县城国民党守军。
红军时期,他打的最出名的一仗是强渡大渡河,1935年5月24日,他率红一团冒雨强行军70多公里,一口气赶到了大渡河渡口安顺场,迅速投入战斗,并缴获了一条运输船。随后成立由17名勇士组成的渡河奋勇队,依靠缴获的唯一一艘木渡船,拼死冲上对岸,击溃岸头国民党守军,掩护后续红军大部队陆续过江。红一团突击队后被誉为“大渡河十七勇士”,成为我军不朽的传奇。
他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张屋铺(即今宣成乡)下畲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1929年1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,任闽西红军第三路指挥部秘书、宣传队中队长,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1年,担任红四军第十二师秘书、连政委、教导大队政委,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至第五次反“围剿”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。长征中率部夺取泸定桥,翻雪山过草地,突破天险腊子口,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前卫任务。
红军时期,他打得最出名的有两仗,一仗是飞夺泸定桥,另一仗是奇袭腊子口。1935年5月,他率红4团在前有强敌,后有追兵的情况下,一昼夜急行军120公里,成功到达泸定桥。后挑选22名将士组成敢死队,冒着枪林弹雨,踩着摇摇晃晃的铁索,冲过泸定桥,使红军从泸定桥上越过了天险大渡河。
1935年9月,中央红军到达天险腊子口。这里悬崖高跷,两山之间道路狭窄,红军周围强敌环伺,形势十分不利,于是突破腊子口的重任又一次落在了红4团的肩上。几次强攻没有奏效,杨成武改变策略,决定奇袭智取。他在正面指挥部队,吸引敌人的火力,团长王开湘率领突击队从悬崖侧面,借着“云梯”爬上悬崖,绕到敌人背后,这样两面夹击,终于突破了腊子口天险。这一仗,是长征途中少见的硬仗之一。
他出生于文家市清江一贫农家庭,1926年在里仁学校读书时,参加劳动童子军,任队长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。1933年10月,担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政委。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“围剿”作战,并在洵口战役立功,获全国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。
红军时期,他的战绩没有前边两位那么显赫,但他在作战中身先士卒,曾两次负伤,奠定了他的英雄荣耀。一次是在1934年的湘江战役中,他被一块弹片击中了右大腿,顿时血流如注,但他毫不在意,继续指挥战斗,终于打退了敌军。另一次是在1935年的土城战役中,他率部冲锋在前,突然一颗子弹从他的右颊穿过,从嘴唇穿出,他的牙齿也被打掉了6颗,这是他的战斗生涯中负伤最重的一次。
综上所述,红军时期,被誉为“三杨开泰”的杨得志、杨成武以及杨勇作战勇敢,都担任红军主力团的主官,是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。就他们的战绩而言,杨成武一共打了两场著名的战斗,分别是飞夺泸定桥和奇袭腊子口,战绩最显著,所以排名第一;杨得志打过一场著名的战斗,是强渡大渡河,所以排名第二;而杨勇则没有比较显赫的战绩,但是英勇不输于前两人,所以排名第三。
发布于:天津市